手機微信同號:18922813689
寶安: 0755-26465862
地址: 寶安區前進二路西鄉莊園B座8樓
傳真: 0755-26465862
QQ : 2540981015
微信: 18922813689
郵箱: 2540981015@qq.com
公商注冊號:440301118289313
納稅人識別號: 44030500DK00635
統一社會信用代碼: 91440300MA5DQJ6K3W
開戶許可證 :核準號:J584040163236601

石嫣與社區支持農業
石嫣,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博士,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博士后。頂著學術頭銜的石嫣,卻沒有把辦公室設在繁華的樓宇間,而是奔向農田——她曾創辦“小毛驢”農場,后又創建了“分享收獲”CSA(社區支持農業),帶領30多個大學生,夢想著推動中國社區支持農業和可持續農業發展。供圖/分享收獲 編輯/劉淑芬。自小從市區長大的石嫣,在碩士之前對農村幾乎沒什么概念。雖然石嫣本科在河北農業大學就讀,但因為“農林經濟屬于經管專業”的緣故,直到畢業也沒有真正接觸過農村。
石嫣在人民大學農業和農村發展學院讀碩士后,可能是深受導師溫鐵軍教授的影響,她考慮更多的不是找一份穩定的工作,而是希望能夠探索和實踐出一條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。同時,隨著調研的增多,每個月可能一兩周時間在農村,石嫣體會到在農村的不同感覺,“很多很新鮮的東西,非常有意思。那個時候就開始對鄉村產生濃厚興趣。”
2008年4月,石嫣獲得直博機會,一個偶然的電話,她得到了去美國明尼蘇達州農場學習的機會,全面學習CSA的運作。CSA這一概念于20世紀70年代起源于瑞士,并在日本得到最初的發展。當時的消費者為了尋找安全的食物,與那些希望建立穩定客源的農民攜手合作,建立經濟合作關系。而現在,這一概念已經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傳播。
2008年4月,石嫣來到美國地升農場,開始為期6個月的“洋插隊”。臨行前她對自己說:“我將拋棄過去有些矯情甚至有些小資的生活方式,讓自己的雙手沾滿泥土。”在農場里,石嫣幾乎做遍了所有農活,勞動強度遠超想象,但她也見證了一個在農業資本化大潮中堅持本色的小鎮農業文化,這深深觸動了她。6個月后,石嫣將CSA的理念帶回了中國。
2009年,學成歸來的石嫣在導師的支持下,在北京郊外鳳凰嶺腳下創辦了中國第一家社區支持農業——小毛驢市民農園,開辟了20畝耕地作為實踐“社區支持農業”的實驗室。在“小毛驢”,會員提前繳納一年的訂金,農園則負責為會員生產并配送有機蔬菜和肉類,也可以由會員在農園自己租一塊菜地,帶領全家一起種植有機蔬菜。
女博士當農夫,成立之初的“小毛驢”廣受關注,質疑聲也隨之而來——CSA有機農產品的高價格會不會讓中國老百姓望而卻步?中國有多少消費者能接受先付錢、還要和生產者共擔風險的消費模式?……幸好小毛驢第一季的成果,讓她踏實不少:54戶第一季會員,有45戶愿續約,還有近200戶新會員申請加入。很快,小毛驢成了中國CSA農業模式的代表。
2012年,石嫣離開了自己一手打造的“小毛驢”,到通州郊區的馬坊村打造了另一種形式的CSA——“分享收獲”。與“小毛驢”雇傭農民的方式不同,“分享收獲”項目采用的是和當地農戶直接合作的方式,與農戶協商制訂生產計劃和生產規范,在農戶自己的土地上種植,在保證生態種植方式和基本運營成本的前提下,把更多利益留給農民和消費者。
可是,去哪里找一個既有自己的土地,又愿意種當季蔬菜的農民,還能認同石嫣理念的人呢?由于北京本地農民很容易找到打工機會,種菜這種既勞累又有風險的事,早就沒什么人愿干了,很多人甚至情愿做一份穩定的低收入工作。2012年初夏,經多方尋覓,一位叫郎廣山的52歲農民終于答應了石嫣,成為其第一位合作伙伴。
郎廣山有20多年“種園子”(北京農村稱呼傳統種菜方式)的經驗,而且,他有50多畝地,前兩年才轉為大田種植。以前,他還曾有過好好經營自己的菜園子,把它們做成生態采摘園的想法。郎叔說,原來往土里施化肥,施農藥,他心里其實很難受,因為他天天站在這地上,他有感情。郎叔還擔心,以后他老了,這地誰種呢?
郎叔、郎嬸和這群年輕人一起開始了在“分享收獲”的創業。郎嬸一家核算過,采用舊的生產方式,年收入約為6萬~8萬元。現在加入到“分享收獲”項目中來,今年年底將有接近20萬元的收入。
尋找合作農民只是開始,更難的還在后面,特別是招募消費者會員。最初,消費者向石嫣表示,可以相信她種的菜,但不相信農民,哪怕這些農民是她親自找來的。石嫣和“分享收獲”成員多次深入社區、公司,努力把健康的農產品送給城里的消費者,漸漸的,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家庭加入進來,同時也把分享收獲基地作為幫助小朋友認識自然的好地方。
“分享收獲”基地生產的無公害食品主要包括三大類:蔬菜、糧食、肉類。這里的蔬菜不用化肥,而是用大棚外面堆積起來的有機肥,這些有機肥一部分來自于養殖基地的豬糞和雞糞,一部分則來自于附近養牛場的牛糞。
在防治病蟲害方面,則完全放棄了農藥的使用,轉而采用粘黃板、防蟲網、辣椒水、沼葉等土辦法加以代替。據介紹,這樣種出來的蔬菜口感顯老,但卻原汁原味,礦物質含量也高。
“分享收獲”工作人員用蔬菜拼出的造型。
“分享收獲”的禽畜采用散養方式。在占地110畝的林地養殖基地里,豬場的16頭黑豬不是被關在豬圈中,而是被簡單圈在3畝多地的果園中,可以自由活動,而雞場的700多只雞則完全放養。
飼養方面,養殖基地不往飼料里添加任何激素,而是完全用農園自己生產的玉米、麩子、豆腐渣以及菜葉來飼養豬和雞。當然,采用這樣的飼養方法,豬和雞的生長周期也在無形中拉長。
養殖基地的飼養員介紹說:“我們這里豬要七八個月才出欄,比市場上一般的豬要長兩三個月,而我們的柴雞要至少5個月才出欄,比45天長成的白羽雞長多了。但這樣養成的豬的脂肪能厚達三指,豬肉的口感也好,而雞肉也比一般的雞肉耐嚼得多。”
采摘,刷箱,裝箱,配貨。
一位消費者為“分享收獲”畫的漫畫。
2013年,石嫣考慮推進食育教育,從娃娃抓起,成功的舉辦了3期“農耕夏令營”,讓孩子們自己感受到“鋤禾日當午,汗滴禾下土”不只是詩句,而是那一滴滴落入泥土的汗水。
如今,加入分享收獲的消費者會員從去年9月的第1戶增加到500多戶,生產基地也擴展到2個。而農戶則由郎叔一家增加了順義柳莊戶村的合作社。石嫣認為,她做“分享收獲”的意義在于打造樣板間。“我不希望這個東西只屬于我自己,而是希望各地的農民和消費者能夠對接,大家都能吃到健康的食物。這不是我個人的理想國,而是每個人的理想國。”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@過午之年 : 我喜歡的文章我愛發表 2018.07.20